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,9位品牌创业者眼中的2022与2023_环球速看料
2022对品牌创业者来说极不平坦:物流受阻、原材料涨价、资本退潮、政策多变......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,构成了行业生存难度堪称地狱级的一年。
在逆境之中,创始人遭遇的问题各有不同:有的跟风铺设了很多新渠道,结果只是盲目烧钱;有的过于乐观,做了产品矩阵后发现效率反而变得更低;也有的无法找到属于的第二曲线,把原来基本盘还搭了进去……
总而言之,疫情加速了大家各种潜在问题的暴露,也促使品牌深度反思,怎样做才是适配自己的道路、如何做才能持续增长、未来长期到底要坚持什么。在经历这样一波蜕变后,很多品牌涅槃重生,开启了真正的成长,并找到了市场节奏。
(资料图片)
在最近的新浪潮品牌闭门活动中,近20位消费创始人投资人便围绕2022年的至暗时刻、经验教训,以及2023年疫情后新的应对原则与计划,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探讨。
苦尽甘来后的复盘尤其令人回味,也成为我们迈向下一个阶段重要的动力机制,疫情和行业热潮消退,没有让优秀的创业者失去信念,一蹶不振,而是磨砺出了一份难得的坚韧和对未来的笃定。
1、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,没被打倒的品牌未来会更好
总的来讲,现在没有被打倒的这帮人未来肯定会更好,因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坚持下来了,信念是肯定有的。
未来的人会更讲究品质而不是价格,只要他们首购了你的产品,吃过好东西之后不可能再吃差的东西。
品牌的最高境界是宗教,我想做一个长线品牌,所以会用宗教的思维:
先有品牌故事—再有品牌教堂,比如天猫店、旗舰店—再有传教士,像员工、服务商、合作伙伴—再到教徒,也就是粉丝或消费者,形成闭环。
2、90%以上消费初创公司根本不应该存在
经过对去年的总结和反思,我提炼了三句话:
第一,90%以上的初创公司根本不应该存在。那些昙花一现或者没有生命力的产品,可能是被资本或渠道红利催生的,其实并不长久。
第二,所有想做消费的创业者,要对接下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充分估算。因为所有消费品上市公司从成立到上市的平均年限是11年,周期长是客观事实。
第三,创业者不一定非要拿投资人的钱。很多生意本身都挺好,融不融资影响不大。
另外,聊聊对经济的看法,特别有意思:
从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周期看,这几年的波动非常正常。之所以体感重,是因为我们老百姓关注衣、食、住、行更多,但中国整个经济里消费只占了一部分。
疫情对经济肯定有影响,但整体幅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,甚至还在正常波动的范围内积极地往上走。
消费投资,大家也越来越有一些共识:
第一,投资讲胜率和赔率,这方面消费跟TMT赛道完全不一样。
消费的赔率天然没那么高,但胜率比TMT高很多。
所以非常professional的投资人投消费,是因为作为资产配置,消费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健的一个行业。
第二,大家都想了解未来中国是否还存在爆发性的行业或机会,可以斩钉截铁地说,不要幻想了,没有那个时代了。
对于投资人和背后的LP来说,已经比较能接受投资回报这个事情了,大家心里都有一杆尺。
所以投资人不会有幻想,创业者也不要有幻想。
3、中国消费还是一块好市场,构建高端人群产品或服务大有可为
从前几年比较关注消费,攒了团队自己创业,但最后失败了。一路走到今天,踩过不少坑,有两句话送给各位:第一,放弃幻想;第二,好好做生意。
首先,随着过去几年高增长的消失,投资机构预期跟行为彻底变了,以前那套判断标准、估值模型都不成立了。
反过来说,很多好的品牌和产品,因为用户需求真实,它本身就能活得不错。其实不一定要对接资本,先把生意做扎实再说。
从失败项目里发现的几个问题:
第一,在小红书和抖音上看到了很多商业模式,实际上只是阶段性的模式。但过去两年很多创业公司一直以那种模式在做,接下来他们面临的挑战会比较大。
第二,创始人既要重视产品,也要继续加深渠道理解。
至于未来,品质化消费会是趋势,比如个性化产品、品质提升的产品。
从业务看,它至少可以保证每年百分之几十的增长。但如果产品受众少,或者产品力不够强,挑战会更大一点。
总之,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是一块好市场,构建高端人群的产品或服务大有可为。因为经济对高端或中产人群的影响其实不大,受影响的更多是中低端市场。
4、跟风铺渠道、做自播,很多看似正确的动作其实没用
过去两年做新品牌,经过很多次试错,包括做抖音自播、铺便利店和KA渠道,今年重点是要把对的产品送入对的渠道,不是像原来一样,大家看好什么你就做什么,很多看起来正确的动作其实没什么用。
5、拓展品牌第二曲线节奏没踩准,往往会死得很惨
很多公司把第一曲线业务跑通以后,都会考虑发展第二曲线,但如果没有把控好节奏,往往会死得很惨。
因为当你想要的东西太多,可能什么都要不了,还容易把原来事业给搭进去。
这里面你会面对很多困难,但一件事情如果容易也轮不到你来做。所以必须去啃最难啃的技术,做最难做的产品,才有机会突围。
创始人在拓第二生命曲线的时候也一定要把控好节奏,否则会给自己挖很多坑。
6、多次危机带来的反思:实事求是、降本增效、自力更生
我们遭遇过至少三次团队解散,因为越来越多人发现这个事情有利可图,包括内部。
最狠的一个月,深圳团队只剩一个城市总经理,广州团队4个最优秀销冠全走了,还把两个策划带走了。
所以更重要的是,你打造好自己的产品后,要把核心的流量跟客户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经过了内部多次深刻反省,想送大家三个关键词:
首先,实事求是。上面人要对下面人说真话,不要产品明明不行骗人家行,市场会教育你。下面人也要跟上面人说真话,不要给PPT或者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。
其次,降本增效。以前本地生活大家都想打人海战术,但排名前四的4个销售,产生的交易额和收款金额是倒数50%销售的总和。
所以今年我们提出来的策略是精兵强将,而非人海战术。
最后,自力更生。不要指望投资人,他也是人,也有难处。你得自己赚钱,在没人帮你的情况下把产品、客户做起来,自己成为一个赚钱的公司,到时情况都是自己可控的。
7、疫情后的大调整:供应链要做重、对渠道姿态要高
创始人只有遇到极端环境才会深入思考,像去年环境到地板了也没什么可怕的,就是比较好的战略调整窗口期。
我们2019年开始在战略上的骚操作很多,见了好多投资人都这么说,就陷入自我怀疑,战略开始动摇,搞了花花狗狗一大堆产品。
确实有段时间增长很快,团队很热闹,有些问题也被快速增长给掩盖了。
直到2020年遇到疫情,去年就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产品线全砍掉,剩下几万个罐子当废铝卖了。
所以有时如果不是特别需要钱,跟投资人频繁见面不是啥好事。而且想拿钱内心就很被动,被动的话思考就很浅,很容易做错误动作。
做消费品企业,还是要回到正轨上,把品牌、供应链和渠道彻底想好、做好。
比如很多人说供应链做轻一点好,但有时候反而要做重。
像我在品牌和渠道上有优势,供应链如果一直用OEM,意味着未来产品在架构上就有短板了,而且成本不受控,还是要跟供应链建立更深度的关系。
再比如品牌对于渠道的姿态要高一点,先难后易,动作才不会变形。
流量方面也没有必要特别焦虑,因为它是阶段性的事情。创始人不可能每个板都很强,只要把大的方向定好,整合资源找比你更专业的人来弥补短板就好了。
8、选对品类和搞清客群、渠道,产品就成功了大半
我是做白酒的,去年思考主要有两个点:
第一,做消费品,选对品类可能就成功了60-70%。所以一定要花时间,不光要调研,可能还得实际去干。
第二,这行最关键的一点是,了解清楚客户群体和他会出现的渠道,开始3、5年聚焦一个点铺天盖地地搞,千万不要拓别的渠道。
比如我们核心用户群体就是三四线城市及以下体力劳动者,所以经销商也好,复购渠道也好,全都都在工地和工厂附近。
另外,我们面临的竞争其实没新消费品牌那么激烈。
9、高端消费者不会帮你传播,也不一定持续选择你
之前我做面包因为战略失误踩了坑,损失了500多万。
第一个坑,产品口号是无添加,但当时走的是私域流量。
私域适合裂变,而我做的是口碑品牌,所以成也口碑,败也口碑。而且我们走中高端路线,高端客户是不会帮你做传播的。
第二个坑,高端客户有很大的选择面,别以为产品好,他就会选择你,其实不一定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