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农硕士”驻扎贵州: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

2023-05-12 20:02:10 来源:中国农业大学

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农户管护马铃薯。


(资料图)

“厚植爱农情怀,练就兴农本领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。”是驻扎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龙凤科技小院研究生们的信条。

成立于2021年3月的龙凤科技小园,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驻贵州农业生产一线的一个据点,主要以马铃薯和刺梨业为依托,通过试验示范开展技术培训,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。

今年25岁的简宜伟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,2022年3月,他来到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科技小院,开始了他在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研究生活。“我主要就是做马铃薯种植研究,研究马铃薯的品种、肥料,然后教村民们如何科学种植,科学管护。”

进入五月,龙凤村的田间地头开满了白色的马铃薯花,此时是马铃薯生长的关键时期。简宜伟每天带着村民在马铃薯种植地里做研究。

村民路绍志今年按照简宜伟的指导种了7亩马铃薯,从选种到施肥都是按照科技小院的建议实施。“这个时候的马铃薯容易得病虫害,所以我们要经常来除杂草,看看有没有生病的,要是不管就会影响生长。”路绍志告诉记者,去年他在龙凤科技小院的指导下种了几亩马铃薯,亩产量提高将近一千斤,今年他还要争取将这一套种植技术掌握得更扎实。

在龙凤村,长势喜人的马铃薯花叶随风摆动,看着这一片片自己的研究成果,简宜伟高兴之余也满心骄傲。“去年我们做了两种试种示范,今年在以往的基础上扩种了500亩,据试种估算,今年的马铃薯产量可以翻一番,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”

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王永华指导村民管护刺梨。

同样驻扎龙凤科技小院的王永华来自北方,地域差异让初来乍到的她深感不适。“这边天气冷,比北方还冷,吃的饭菜这些和北方有很大的不同,吃不习惯,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不通,我听不懂村民们说的,一开始都是师兄帮忙翻译。”

为了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广袤的大地上,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交出一份美丽的答卷,王永华努力克服障碍,多听多练,渐渐地融入到这里的生活。 她说:“作为一名学习农业的农学生,最终要回归土地,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’在我们农大一脉相承,再困难都要克服。”

龙凤村现有刺梨3000余亩,但是管理比较粗放,王永华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养分调控,让这里的刺梨产业提质增效。剪枝、管护、取样、烘干、碾碎、过筛……她每天穿梭于刺梨基地和小院之间。“我希望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提升老百姓的农业生产能力,让村子富起来,让科学技术传进千家万户,这是我们农学人的使命。”

当增产增收的喜悦绽放在老百姓的面庞,当宜居和美乡村的画卷绘成现实,科技小院的每一个人,每个故事,每滴汗水,每份坚守都得到了回复,他们也更能体会到“吃苦”创造出的幸福美好。

从课堂到田间、从理论到实践、从专家到农民,一批批“农博士”“农硕士”奔赴田间地头,缩短知与行的距离。他们把梦想播种在农大校园,把热情挥洒在科技小院,把青春奉献给土地,让青春与农业实现双向奔赴。(周禹杉|编辑: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)

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年5月11日
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32 华西社团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